电话:0813-76536518
传真:088-624817307
邮箱:admin@szptgy.com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松山区计展大楼241号
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办报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学术报刊的选题筹谋、内容改版、流传方式等问题举行了交流探讨。集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主持。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偏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态度看法方法贯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辑熊若愚认为,理论宣传媒体要注重三个原则。
一是旌旗鲜明地讲政治。无论形势如何变化、舆论生态如何变更,必须把姓党、爱党、护党、兴党、强党作为稳定初心和忠诚信仰。二是旌旗鲜明地用理论讲政治。
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程序,深入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结果,深入宣传阐释党的门路目标政策和重大决议部署,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彻报刊事情的鲜明主题。三是用理论流传纪律讲政治。要推动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创新,全面提高理论宣传阐释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把理论讲透彻、把思想讲鲜活、把实践讲生动,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流传力和影响力。
解放军报社理论室副主任徐文耀提出,理论宣传要掌握好“三个统一”。一是学术研究与政治宣传相统一,要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追求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二是研究理论的共性和社科理论的特殊性相统一,要在掌握一般研究纪律的基础上,尊重差别学科的研究特点,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是思想深度和通俗易懂相统一,把思想形象化、理论通俗化,注重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用群众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语言讲原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熏染力,到达让群众入脑入心的目的。
展示中国学术特色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生长指明前进偏向、提供重要遵循。灼烁日报社理论部主任薄洁萍表现,作为学术媒体,我们要努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要展示中国学术的特色和优势,聚焦前沿理论,打造国际社会易于明白和接受的新观点、新领域、新表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着力生长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特别是生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要关注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回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好比“新生长阶段”“后疫情时代”都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重要选题。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郑剑认为,一份优秀的学术报刊应当注重学术导向、理论品格、实践要求和问题意识。同时,要充实展现理论宣传的流传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和优秀的编辑队伍,凝聚作者、吸引读者、留住用户。
在办报办刊中树立受众意识,注重读者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 熊若愚提出,中国学术的生长历程与中国生动富厚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
他建议,从差别学科领域举行梳理和总结,多角度、立体化出现我国从“大国”到“强国”的伟大飞跃,充实反映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适应新媒体生长趋势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飞速生长,带来媒体格式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薄洁萍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由去。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流传力、影响力,甚至引领社会舆论的趋势正在显现。
如何将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文章更好地流传给公共,是所有学术报刊配合面临的挑战。 郑剑表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厘革的蓬勃兴起,在更广规模、更深水平上推动着文化、信息的流传和共享。生态舆论格式的变化会带来媒体格式的变化,媒体格式的变化又会进一步推动生态舆论格式的变化,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缘,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生长。
灼烁日报社新闻研究部副主任孙明泉认为,要勇于创新、勇于厘革,使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等全方位创新。把相对枯燥、深奥的理论内容制作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增强理论宣传的趣味性、生动性,富厚理论宣传的内容。同时,通过搜索导入、评论导入等方式,促进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在内容、渠道、平台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真正使理论宣传事情紧跟时代生长。 《中华念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提出,从媒体生长格式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停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同时,在媒体融合趋势下,我们应意识到内容永远是基础,是决议其生存与生长的关键。因此,传统媒体必须树立学术自信,强调主体性和原创性,突出自身的专业化优势。
方军在主持集会时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气力对比和国际竞争出现新的特点。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的的新的生长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要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媒体格式、流传方式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报》将以越发辽阔的视野,努力在中国经济革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等诸多研究领域揭晓真知灼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构建新理论,推出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结果,在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门路、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方面孝敬自己的智慧和气力。泉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宗敏接待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民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本文来源:米乐m6-www.szptgy.com
电话:0813-76536518
传真:088-624817307
邮箱:admin@szptgy.com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松山区计展大楼241号